13833495337
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公司新闻

历史悠久的曲阳石雕,历经五个朝代!

所属分类:公司新闻    发布时间: 2021-05-17    作者:曲阳万康
  分享到:   
二维码分享

曲阳石雕,中国民间雕塑艺术,是汉白玉大理石雕塑的代表。它的造型逼真,手法圆润细腻,纹样流畅洒脱。据报道,首都天安门广场上,矗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,气势磅礴。该纪念碑下部的八幅浮雕展示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画卷,是河北省曲阳县艺人石雕的杰作。

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国内有黄山,形似银龙。满山汉白玉洁白,应精雕细刻。这种独特的条件和世代相传的雕刻技术使曲阳成为中国著 名的石雕之乡。

历史悠久的曲阳石雕,历经五个朝代!

曲阳雕刻技术经过千年不中断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随曲阳雕刻材料由大理石、玉石向木制、象牙、青铜、不锈钢等扩展,其雕刻技术也随之变化,出现了圆雕、透雕、镂雕、浮雕等造型门类,技法也各不相同。

历史悠久的曲阳石雕,历经五个朝代!

曲阳石雕有600多种颜色,包括人物、佛像、水果、动物等传统主题作品;还有以民间故事、神话传说、现代生活为主题的作品;还可以承担人物、雕像、碑刻、建筑装饰等圆形雕刻和浮雕。不论何种石雕作品,都富于民间传统的魅力和生活气息。

修德寺石雕——北魏东魏北齐

曲阳石雕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。传说西汉时期,刘秀被王莽追赶到曲阳县王台北村南山上,躲在草丛里。王莽放火烧山,想烧刘秀。刘秀的狗弄湿了周围的草,阻止了火的蔓延,救了刘秀,但狗累了。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,找到了当地的石雕艺人,为狗建造了一座塔,表达了过去救命的恩情。

曲阳石雕艺术在北魏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当时,全国各地崇尚佛教、大兴土木、寺庙建设,促进了曲阳石像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。唐时期,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的发源地和雕刻中心。到清代,已有“天下咸称曲阳石雕”之盛名。建国后,曲阳石雕艺人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、人民大会堂、历史博物馆、天安门、毛主席纪念堂、赵州大石桥等重大工程建设。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"中国雕刻之乡"。

曲阳石雕具有美丽高雅的效果,有生动的鸟兽、神话故事、历史故事、名胜古迹、古今人物等数百部传统作品。河北省曲阳县是汉白玉雕刻艺术的故乡。曲阳大理石储量大,质地洁白,晶莹剔透,耐磨性好,是石雕的优质原料。

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佛教兴盛,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,多见于曲阳修德寺。从北魏神龟三年(520)到唐天宝九年(750),其间230年,经历了北魏、东魏、北齐、隋、唐五代,其中以东魏、北齐、隋为主。大多数是小型单体图像,一般残留高度约为20~30厘米。石雕主要藏在故宫博物院和河北博物馆。

曲阳盛产白石,质地坚硬,色如白雪。细腻莹润,雕刻历史久远。

北魏

北魏佛教的兴盛,也为东魏、北齐造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。

曲阳北魏造像受都城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影响,风格题材多继承龙门晚期造像,佛像多作施无畏印。

此时题材主要是弥勒菩萨,其次是观世音菩萨和释迦佛。此时对弥勒菩萨的信仰受到重视。

沙石质,双手及背光残缺。脸圆,头戴宝冠,披巾,肩膀,项圈璎珞。下着长裙。双手合十,双脚坐在狮子座上,背光两侧各站立合十。下面有四足方床,前面刻着香炉,两边跪着12人,床两边也各有5人。这件藏品也是河北省现存很早的石刻造像之一。

褒衣博带式袈裟,佛衣下摆呈重叠弧形,披覆整个佛座上。菩萨像裙子底部的羊肠回曲纹。

造像面形方圆,颈细长,神态慈祥,具有北魏晚期的新作风。

舟形背光,中饰莲花、火焰纹。

历史悠久的曲阳石雕,历经五个朝代!

东魏

东魏造像的变化始于兴和年间,至武定年间而定型。东魏造像表示了北魏造像向北齐造像的一种过渡形式。弥勒像锐减,观世音像增加,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和思惟菩萨像。

上衣变薄,衣褶用双钩阴丝。

覆盖佛座的佛衣下摆呈现不规则的折叠旋转纹(延续北魏原装纹样)。

二佛并坐,共同说法。二佛并坐样式为南北朝时期首创,释迦佛坐右,多宝佛坐左。

菩萨头戴三叶冠取代了以往的方柱冠。宝缯在冠后扎成扇形花结成为之后的流行样式。

历史悠久的曲阳石雕,历经五个朝代!

此时全像造型趋于简略,头部比例较小。

圆肩鼓腹,身材矮胖,和蔼可亲,与北魏晚期秀骨清像像完全不同。

北齐

北齐是元魏和隋唐的过渡时期。北齐造像的样式上承东魏武定年间造像,到天统前后形成稳定样式。脸部丰满,衣纹简洁,多采用阴线而非双钩法。

佛身趋渐圆润。比例匀称、挺胸细腰、刀法刚劲的风格。

北齐时期西胡化风气兴起,经过改造后的印度佛衣又取代了褒衣博带式佛衣。袈裟披覆佛座渐短。造型稍嫌滞重,佛衣更趋轻薄。

双佛、双菩萨像为南北朝时期自创的一种佛像造型。

北朝造像广泛运用透雕技术,代表了当时佛教造像的一大流派。

北齐是佛像造像的过渡时期,也是文人雅客及感兴趣的时期。

发愿文

一般基座前后刻有发愿文,数量众多的发愿文,为研究佛教造像及信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。